BPG is committed to discovery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冲刺一流,引领创新”——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会议纪要
Browse: 1990  |   Download: 0  |   Issue Date: 2018-10-29

栏目:会议纪要

作者:马若昱编辑出版发展部主任

审读:马连生

题名冲刺一流,引领创新”——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会议纪要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日期20181025日至26


“冲刺一流,引领创新”——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会议纪要



1 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开幕式


2018年10月25日至26日,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几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期刊工作者、学者、媒体工作者等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就中国学术期刊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代表百世登出版集团(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BPG)有幸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图1)。




图1 马若昱编辑出版发展部主任参加2018学术期刊未来论坛


学术期刊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学术期刊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任务,本次论坛结合过去一年中国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围绕“深度融合,产业升级,冲刺一流,引领创新”的主题展开,共分为开幕式、学者期望、学术影响力专题、大会报告和五个专题论坛。相较于前两届论坛,本届论坛在内容上增设了人文社科论坛和新型智库发展和智库学术期刊分论坛。开幕式上(图2),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先生致开幕词称,“要推动学术期刊建设,解决我国学术期刊难题”;主办单位领导朱邦芬院士强调“回归期刊本源”,即不能忘记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提出要利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更新出版模式,增强网络出版;清华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龙大伟指出中国要由期刊大国向期刊强国转变,需要系统性解决“打假”和“治理学术不端”。此外,其他领导也在开幕式上指出了中国学术期刊“小、散、弱”的特点,指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期刊的差距、与世界科技强国发展需求的差距以及期刊发展与科研水平发展之间的差距。开幕式上领导们的致词让在座的学者、期刊工作者既看到了中国学术期刊的逐渐发展,也看到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严峻形势,意识到了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图2 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开幕式


2 学者期望之科学技术论坛

颇具特色的“学者期望”环节分为科技和社科两组,邀请了著名学者、主编以对话的方式探讨中国期刊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并有场下参会代表积极提问,气氛活跃,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科学技术论坛(图3)的对话主题为“你觉得中国科技期刊现在最迫切的问题”,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主持,对话嘉宾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沈保根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院士、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和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长邬书林先生。就这一对话主题,邬书林先生首先发表观点,他概括为两个词:“观念”和“功能把握”,他认为目前中国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只是为了学者评职称用,而不是为了发表成果和争夺学术话语权。徐建国院士让大家思考什么是一流,他认为拥有一流科学的期刊是一流,但能够服务科普、知识传播的好期刊也可称为一流。沈保根院士和朱邦芬院士共同强调,当下学术期刊不要一味追求提供影响因子,不同的期刊要有不同的定位,不可以被各种指标牵着走,要从跟风转变为引领。此外,沈保根院士特别指出中国学术期刊不能舍弃中文期刊,未来要让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龙桂鲁教授则提出中国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嘉宾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在场参会代表提出了十分犀利的问题。首先是关心嘉宾们在过去三年发表论文主要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期刊,嘉宾们表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大多发表在国际期刊,一是认为国际期刊更适合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二是考虑到社会评级标准。对此,邬书林先生十分激动地说:“中国学术期刊要想上去,必须要有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把自己的祖国当回事!”他认为当下优质科研论文大量外流的情况要想改变,需要国家政策调整,需要从科学家开始转变,这是中国科技创新之痛,是科技期刊发展之痛。关于听众提出的评价体系相关问题,嘉宾们称,国家在评选人才时不要单纯看期刊各项数据,而应关注文章本身的引用情况,关注学术工作本身。嘉宾也再次强调了建立中国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学者与主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不缺乏优秀的科学家和优质的科研论文,然而由于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中国科技期刊定位不明确、中外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差距大等问题,造成了优质科研论文大量外流、中国本土科技期刊发展缓慢的现状,因此,中国科技期刊想要突破瓶颈,蓬勃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转变和支持,依赖于评价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学者和期刊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图3学者期望之科学技术论坛


3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发布

在随后的学术期刊影响力专题中,中国学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肖宏发布了“世界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指数”。这是中国知网建立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力指数(CI),选取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投射到“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采取向量平权计算得到。中国知网对每个学科期刊按照CI排序,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在本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中国知网在总引频次中不仅计算上了国内外期刊的国外引用频次,还计算上了期刊在中国被引用的频次,这使得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进行绝对公平公正的竞争。在发布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报告中,我们看到中国期刊在一些领域并不弱于欧美强国,树立了信心,但也同时看到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巨大差距,认识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 大会报告

十个大会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彭斌先生介绍“一流学术期刊的战略思维”;《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先生介绍他们在学术品牌建设中的思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姜永茂先生讲述了学会办刊过程中“管办分离”这一创新性的探索;来自主办方的张宏伟经理介绍了基于世界知识大数据的出版传播应用一体化平台等等。其中,《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初景利先生犀利指出,学术期刊没有办好的背后是缺乏对市场的认识,而市场即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这些用户包括作者、读者、资助机构、政府与社会。期刊运营应当适应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应当适应期刊自身发展的规律,调动各方面因素,满足市场需求。最后,《全球数据变化学报》执行副主编刘闯女士介绍了他们开发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这一系统为全球变化科学领域提供了一个数据共享的优质平台,这一数据出版系统现被国内外众多用户下载使用,并成为了World Data System的一部分,可以说是真正的引领了创新,真正的响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号召。


5 主编论坛

五个专题论坛则根据参会人员所在领域和职位的不同,分为主编论坛(一)和(二),社长论坛,评价与学风论坛和传播与知识服务论坛,五个分论坛在同一时间不同会场召开。作为一名编辑,我选择参加了主编论坛(一):冲刺世界一流期刊的战略思维(图四)。在参加分论坛之前,我盯着这个题目思考良久。冲刺,不能缺少一个强劲的动力:于创刊已有一定年头的“老刊”而言,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需要转变出版和传播模式,积极寻求合作,打破固有思路;于新鲜出炉或即将创办的“新刊”而言,是一个快、准、狠的定位,发掘期刊特色,突出期刊风格。然而所有期刊发展基础是丰富的优质稿源。任胜利秘书长在他的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国际论文产出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而由中国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却在逐年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期刊过分追求影响因子而降低载文量,一方面也是由于稿源不足,造成中国科技期刊地位不升反降。《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的执行主编冯晓明女士提到了本土外文期刊普遍面临的问题:目标明确、定位精细、借船出海和经费支持,其中借船出海是中国期刊通过与国际出版商合作解决期刊海外推广问题,但常常造成版权流失,使得中国期刊最终只有组版和编辑的权利,缺乏主观能动性。她认为当下中国外文学术期刊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优质作者的流失,而很大程度上国内高校学术评价系统的规范化导致了国内优质作者对本土外文期刊的排斥。她呼吁参加本次论坛的优秀学者积极参与到中国期刊的编委会中,发挥编委会和作者交流的优势,吸引更多优质作者向中国本土外文期刊投稿。《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的韩蕾主任分享了他们中英文期刊集群的国际化拓展经验,她介绍,《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的中英文刊均定期召开编委会并进行论文评优表彰,中文刊也提供英文摘要可供读者免费下载,以起到双语推广作用。此外,他们的中英文刊有统一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集群式宣传推广。在主编论坛最后,知网的副总经理孙红梅女士也和我们分享了国际OA期刊和知网双语订阅期刊的海外传播比较。




图4 主编论坛(一):冲刺世界一流期刊的战略思维


两天的会议令我收获颇丰,我能感受到当下中国政府、国家、学术界和期刊界对于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殷切期望,能感受到学者和编辑为推动学术期刊发展所付出的实践性努力,但同时也看到了当下中国学术期刊所处的发展困境和僵局。我学习到了大数据时代下,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模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被一些优秀的期刊、服务平台所做出的创新和试验性成果所吸引,也对自己的工作和BPG旗下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