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2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5-03-28; 33(3): 225-234
Published online 2025-03-28. doi: 10.11569/wcjd.v33.i3.225
胃复春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分子对接
杨依, 赵婷婷, 刘志红
杨依, 赵婷婷, 刘志红, 德清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299
赵婷婷, 硕士在读,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及药物临床试验.
基金项目: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 No. 2023ZYC-B30.
作者贡献分布: 杨依与赵婷婷对此文所作贡献两均等; 此课题由杨依、赵婷婷、刘志红设计; 研究过程由杨依、赵婷婷、刘志红操作完成; 数据库挖掘由杨依提供; 数据分析由赵婷婷完成; 本论文写作由杨依、赵婷婷及刘志红完成.
通讯作者: 赵婷婷, 本科, 主治医师, 313200, 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英溪北路120号, 德清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80807266@qq.com
收稿日期: 2025-02-25
修回日期: 2025-03-19
接受日期: 2025-03-25
在线出版日期: 2025-03-28
Abstract
背景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 探讨胃复春胶囊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研究假设胃复春中的活性成分(如猫眼草酚D、齐墩果酸、川陈皮素等)通过调控SRC、AKT1、TP53等核心靶点, 影响脂质代谢、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通路, 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胃复春胶囊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机制.

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等工具, 以及参考现有学术成果, 选取胃复春胶囊中的关键成分及其潜在作用目标. 利用Gene Cards、DisGeNET、Drug Bank、TTD及PharmGkb等数据库搜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目标信息, 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靶点-疾病的交互网络. 研究还包括建立和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 以及通过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 使用Pymol 2.4.0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 并将其可视化.

结果

识别出38种活性成分和647个潜在靶点, 其中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共有545个. 构建了一至三级及核心目标的PPI网络, 识别核心靶点包括SRC、AKT1、TP53等. GO功能富集分析涵盖了多个条目,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 这些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存在高亲和力.

结论

胃复春胶囊通过猫眼草酚D(chrysosplenol 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川陈皮素(nobiletin)、熊果酸(ursolic acid)等活性成分, 针对SRC, AKT1, TP53等靶点, 通过调控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机制, 对结直肠癌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Keywords: 胃复春;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核心提要: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 揭示了胃复春胶囊治疗结直肠癌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胃复春中的猫眼草酚D、齐墩果酸、川陈皮素等活性成分, 通过调控SRC、AKT1、TP53等核心靶点, 影响脂质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关键通路, 发挥抗肿瘤作用. 分子对接证实了活性成分与靶点的高亲和力, 为胃复春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